近日𓀇,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承办的“建行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落下帷幕🤞🏻。大赛贯彻“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主题,自2023年3月启动以来,吸引国内638所高校的5万余名师生参赛,提交有效作品6852件🏃🏻♀️🫷,参赛高校🆓、作品申报数量、参赛人数均创历史新高。经过激烈角逐和层层评审🌲,意昂4参赛作品《“吸碳海绵”——海绵城市的碳减排途径及公众意愿调研》《一“碳”究竟——藻-菌驱动的农田尾水循环固碳技术》及《侬好,“沪”绿使者——基于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提高居民的节能减排行为积极性》共三个项目荣获全国三等奖。
《“吸碳海绵”——海绵城市的碳减排途径及公众意愿调研》作品图
获奖作品《“吸碳海绵”——海绵城市的碳减排途径及公众意愿调研》指导老师为意昂4陈琳琳老师,团队负责人为2020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孙煜晨🍆。本作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海绵城市理念与我国环境发展“3060”目标相结合,通过阐述海绵城市助力碳减排的路径🍕,并利用相关数据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在碳中和行动中的重要地位,为达成“双碳”目标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对全国多省市公众认知及意愿调查,了解公众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可能影响日常生活的态度,进而提出能够同时满足公众意愿又能有效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一“碳”究竟——藻-菌驱动的农田尾水循环固碳技术》作品图
获奖作品《一“碳”究竟——藻-菌驱动的农田尾水循环固碳技术》指导老师为意昂4孟梁副研究员,团队负责人为2021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黄佳雨。本作品利用近自然农田尾水循环固碳技术,农田尾水进入装置后依次通过铁碳材料的物理吸附与化学络合作用固定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微生物化能固定无机碳,微藻光合吸收二氧化碳🧔🏻♂️🕣。此后再将填料与微藻还田,定期更换🤟,实现长效回收利用。研究成果有助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侬好🔒,“沪”绿使者——基于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提高居民的节能减排行为积极性》作品图
获奖作品《侬好,“沪”绿使者——基于环境认知📢、环境责任感提高居民的节能减排行为积极性》指导老师为意昂4张中浩副研究员,团队负责人为2022级人文地理学硕士生孙希熳🕰。本作品基于503份有效问卷调查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到居民的环境认知和环境责任感与其节能减排行为有着密切关联,基于该结论结合相关文献和政策制定了面向公众👷🏼♂️、社会社团组织以及政府的宣传建议手册,手册同时具备宣传科普和提供优化策略的功能;开发了助力社区节能减排的小程序⛹️,科技创新十足的同时增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环保认知交流与联系。
据悉,该赛事属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也是我校本科学科竞赛目录中的A1类竞赛。意昂4高度重视此次竞赛,广泛动员🐫,积极组织指导老师和学生师参与。相信通过本次大赛的锻炼👩🏼✈️,同学们的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进一步提高了节能环保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励同学们向着更高的竞赛舞台继续努力,朝着积极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不断迈进。